更多>>
热门关键字:畜牧业 特养 淡水养殖 海水渔业更多>>
信息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水之乡旅游指南

熊岳镇新时代孝道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熊岳镇是东北第一大镇。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之后每朝每代均有史料记载。在熊岳镇的东部有座山叫望儿山,山脚下就是望儿山村。这里是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现有户籍人口768户、2557人,实际居住人口638户、169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512人,老年人占比20%。高龄老人65人,独居老人2人。2023年望儿山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寻望儿山村孝道文化的传承。

千年古镇的慈母情怀

望儿山有个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勤学苦读,母亲靠种地织布攒钱供儿子读书。这一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决定进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盼儿早归。儿子乘坐海船赶考,一去便杳无音信。母亲着急,天天到海边眺望,寒来暑往,青丝变成了白发。几十年过去,年迈的母亲化成一尊石像,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原来,她的儿子早在赶考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而亡。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在母亲伫立望儿的地方,耸立起一座石质孤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一股股地下温泉,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熊岳儿女;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做“望儿山”,在山顶建慈母塔,在山下修慈母馆,让子孙后代缅怀这位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恩情。于是,母爱文化便深深嵌入望儿山村人的基因之中,成为孝道文化的缘起。

孝道文化的新时代实践

乡风文明,百善孝为先。望儿山慈母盼儿归之动人传说,为望儿山村提供依托。望儿山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德刚告诉笔者,该村紧扣“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之总要求,创新打造“孝道文化街”与“家风家训巷”。村中敬老院外墙,亦被建成孝道文化宣传墙。《二十四孝图》《弟子规》《三字经》等孝道文化经典,借彩绘展示于墙壁之上,以图文并茂之形式,介绍尊老行孝的事迹,使一面面墙壁,化作既美观又能“说话”的“宣传员”,以文化墙增添乡村之“颜值”、提升乡村之“气质”,于教化群众之际,亦增强了乡村文化之软实力。

制度严谨,扬正气而促孝行。望儿山村立足实际,制订本村孝道制度。通过制订村民道德公约、家庭道德守则、父母守则、儿女孝道守则、媳妇孝顺守则,将孝道思想纳入村规民约,融入寻常百姓之生活。望儿山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熊梓桀介绍说,望儿山村制订印发了《孝道文化手册》;大力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积极组建“道德评议会”,对身边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及不孝老行为进行公开评议;设立“孝道红黑榜”,将公认的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孝老爱亲”模范列入红榜;将村民反映强烈,有虐待、遗弃、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及经法院判决虐待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村民列入“孝道黑榜”。经批评、教育、感化,望儿山村形成健康文明和谐之良好乡风,令孝道行为人皆有之。

在已建留守老人台账的基础上,完善家庭子女信息,由村里志愿者与留守老人家庭结对,定期提醒、督促子女关爱老人。聚焦“一老一小”,开展“孝行十个一”活动:每日电话问候老人一次;每周带孩子看望老人,为老人做顿饭;每月给老人一些零花钱;每季陪老人进行一次户外活动;每半年同老人照一次相;每年为老人体检一次,及时掌握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记住老人生日,亲手为老人煮一碗长寿面;在重阳节为老人买一份礼物;过年陪老人看一场春晚;和老人共同订立一条好家风。对长期无法回乡探望者,按子女意愿代为照料陪伴。借各种活动之宣传引导,令孝道文化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营造“我帮人人、人人帮我”之良好社会风气,让“孝道文化”浸润村中每一角落,培育良好村风,带出良好民风,从而促进村庄和谐、社会和谐。

教育引领,党音唤“孝道”。强化主题活动,促人人践行孝道。于“传承美德、孝道为先”之主题活动中,望儿山村为老年人建立活动场所,成立“劝孝”义务组织,发放养老补贴与节日红包。如此,既将孝亲敬老的行动落于实处,又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温暖。

深化孝道品牌内容,开展“五个一”孝道文化活动;探索创立孝道文明积分超市,以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将群众之孝道行为纳入可量化的道德评价体系;深入推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孝道讲堂志愿服务宣讲团,通过多种形式,向村民讲述身边真实的孝道故事,令学典型树家风成为全民时尚,全面提升孝道文化铸魂工程品牌之影响力、感召力与传播力。

开展望儿山母亲节主题活动。在鲅鱼圈区开展以望儿山母爱文化为主题的孝德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孝德教育走进农村、社区、单位、学校、企业。以孝亲敬老、邻里和睦为创建孝道文化村之重要内容,推进形成孝老、爱老、敬老的文明风尚。组织村委会工作人员为老人发放节日礼物,使孝道文化接地气,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开展“关爱留守老人”爱心行动,倡导村民“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带头践行孝道。开展《三字经》《弟子规》朗诵比赛等活动,开展评选表彰“美德少年”活动,利用重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我为父母献爱心”主题活动,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小学生孝亲敬老的良好行为习惯。

开设望儿山村国学经典早晚诵读角,以广播形式,分别于早8时和晚18时带领大家读诵国学文化经典,邀请村干部、村小学教师及村民义务带诵;邀请相关医学专家到望儿山村开展医疗卫生知识讲座,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邀请妇联、团委到望儿山村开展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以茶话会的座谈形式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春节前后组织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就业技术技能培训。

榜样示范,引领孝老爱亲新风尚。强化典型引导,以带动孝老爱亲之风。经由村民推举孝贤,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之引领作用。依据“好儿媳、好女婿”“孝顺儿女”“孝心少年”的评选标准,开展孝星推选活动,并定期评选孝星。借助“孝星光荣榜”“孝星事迹墙”“好人馆”“好人碑”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先后推出 20 名“孝老爱亲”模范。以发生于村民身边之孝心善举,影响带动身边之人,形成人人学习模范、人人敬老尽孝,人人争做孝星之新风尚。对评选出之孝子、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身边好人、美德少年等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公示、公告其事迹材料。

发展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四点思考

完善政府规划。政府做好规划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科学发展、高效有序推进的保障。首先,应加强政府层面的整体规划。保障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养老服务设施系统布局,使用合理。规划的内容设计应满足老年人的居住、交通、社交、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创造适合老年人“就地养老”的软硬件环境。其次,完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确保社区建设发展有序进行。再次,提升财政资金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鼓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对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此外,为了使社会资本广泛积极参与,可以考虑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吸引有经验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参与到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发展项目中。 最后,政府部门应使信息传递有效,确保老年社区的居民了解相关政策。

加强执行力度。完善的规划只有通过执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目前,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难以扭转的长期趋势,因此,建立和发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势在必行。同时,也是一项持久的政策实践工作,需要对执行环节高度重视。首先,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监管措施,严格保障和落实考核与监督工作各个环节。例如,建立长期追踪机制为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探访或巡诊服务,及时发现和反馈这些老人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加强政策宣传工作。把养老服务最新政策传递给社区老年居民,从而提升他们对政策的了解和配合。同时,举办公益性质的培训,使基层社区工作者具备服务老年群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服务老年群体。再次,完善奖惩机制,表彰先进、激励前行。最后,应提倡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积极投身服务老年群体的社会实践,形成敬老、孝老的良好氛围。

优化人才培养。专业型人才是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一,需借助多元化的培养规划,去推动老年服务领域、医疗护理以及社会工作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障他们拥有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其二,引进跨学科的专业人才是提升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吸引拥有医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能够促进不同领域间的知识交流与融合,推动创新型的服务模式和设施设计。最后,为了激发专业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构建完备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还应创建健全的绩效评价制度,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工作成果得到充分认可和奖励,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事业当中。如此,便可为构建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备反馈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乃是保证社区服务与设施契合老年人需求的关键要素之一。创建全方位的社区反馈机制,有助于营造一个动态且具备强适应性的社区环境,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提升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质量及可持续性。首先,提议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设立完备的社区反馈系统,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的意见以及社区服务供给状况展开定期评估。其次,构建老年人参与社区决策的机制。再次,建立跨部门的社区服务反馈协调机制。由卫健委、民政局、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协同运作,确保反馈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并对相应的政策与服务进行调整。最后,搭建数字化的反馈平台。老年人能够便捷地提供意见、投诉以及建议。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反馈的时效性,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基础,以支撑更精准的政策调整。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       时间:2024/5/24 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