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热门关键字:畜牧业 特养 淡水养殖 海水渔业更多>>
农技服务送乡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益农时讯省内农业

用“懒方法”种出高产田

全国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阜新县举办,推广少耕、免耕技术——

本报记者  李 越  田 甜


谷雨已至,新夏渐来。广袤的田野上,春耕生产陆续展开。

还是那片黑土地,如何耕种才能更好地兼顾粮食产量和农田生态环境?日前,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举办的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及现场演示会进行了现场“打样”。

来自全国10个省区的近500名专家、学者及一线从业人员在田间地头共话如何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提质扩面,通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现场演示,展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农机装备技术成果,普及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实现种地与养地的双赢。

这场国家级会议缘何选择在阜新县举办?因为这里是国家级粮食生产标兵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里的人均耕地面积全省第一,粮食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30亿斤以上。这里有产业基础,更有发展后劲。

粮食产量与土地质量双提升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等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通过在耕种环节“偷懒”,收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不敢想象,‘懒方法’真的种出了高产田!”在阜新县阜新镇他本扎兰村的演示会现场,阜新县顺发树莓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献明难掩兴奋,“以前春种时,我们早早就翻地耙田,跑墒十分严重,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马献明回忆,刚开始接触保护性耕作时,因为其采用少耕、免耕等方式,降低了春季田间管理的劳动量,便怀疑这种“懒人”种田法会不会影响收成。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发现了来自粮食产量和土地质量的双重变化。

“秸秆腐烂后成为肥料,土壤的有机质逐年增加,过去玉米亩产在1500斤左右,去年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亩产达到1800斤。”马献明欣喜地说,同时,土壤更加松软湿润,蓄水保肥能力都提高了。

好处不仅于此。“懒方法”还节省了旋耕和灭茬费用,实现降本增效。

在阜新县,因保护性耕作获得收益的农业生产主体还有很多。自2020年以来,阜新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05.5万亩,实施规模和实施质量均走在全省县区前列。再看全省,保护性耕作已实现适宜县全覆盖,相关工作以点带面、梯次铺开的态势已经形成。

打造长期样板和技术展示平台

保护性耕作需要长期投入,久久为功。毕竟,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自然条件下形成极为缓慢,1厘米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才能形成。

2020年,国家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我省加大推进力度,着重抓好整体推进县和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面积稳步扩大,实施质量逐年提高,黑土地保护效果持续增强。

阜新县坚持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支撑与主体培育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稳产丰产与节本增效兼顾,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行,构建推得开、用得上、留得下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管理上引入“智慧模式”,实现远程监测全覆盖,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据统计,阜新县实施保护性耕作以来,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粮食增产5%以上,水蚀、风蚀减少60%以上。

今年,阜新县将围绕保护性耕作169.5万亩的任务和建设9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的目标,打造长期应用样板和新技术、新装备集成优化展示平台,引导农民以合理密植为方向,将免耕、少耕播种技术与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分层施肥等一系列提单产技术配套,强化保护性耕作在单产提升方面的效果。

根据全省范围内的项目区监测,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整体上苗情、长势及产量都好于传统耕作地块。未来,保护性耕作将用实实在在的保土壤、提单产、降成本效果,引导更多农民积极参与其中。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时间:2024/4/23 9: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