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热门关键字:畜牧业 特养 淡水养殖 海水渔业更多>>
信息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水之乡旅游指南

营口老街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海丹青

        辽河,蜿蜒、逶迤在辽宁大地上,从远古到今天,它以潮汐之力缔造了美丽的辽河湾,从历史到未来,它以时光不息之奔流,滋养两岸苍翠,汇入茫茫海天。

        海的那边,是彼岸。云的尽头,是光明。

        “我记得那年打完一场仗之后,我们被派驻到营口进行新闻报道。当时是在辽河渡口登的岸。”著名摄影家、战地记者、《东北画报》摄影记者孙天元在回忆起自己解放战争时期来到营口老街时的场面,神情不觉间洋溢出幸福与兴奋。“我们穿着解放军的军装,老百姓一看到我们这身军装,眼里含着泪水,脸上带着笑容……他们朝我们欢呼,把我们举起来,有些腼腆的战士,面对这盛情,都不好意思了……”这是生于山东掖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孙天元,第一次从辽河渡口登陆营口时的深刻记忆。

        河海情缘,最美人间。1861年,伴随渡口开埠,辽河口埠港兼拥、船舶鱼贯、商铺林立,一派繁华。战争年代,辽河老街遍布红色星火,栉风沐雨,岁月流金。今日的辽河渡口汽笛悠远。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忆起老一辈口中那曾经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老街旧梦,感慨万千。那梦里,有跨海远洋至此的异国珍宝,有即将远销海外的丝织绸缎和精美玉器,有唱醒祖师爷、荣登魁首的梨园名角,有洋溢着中华烟火气的传统美食,有往来如织、摩肩接踵运送货物的马帮、车队……也有人们不愿看到的,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当地经济和民众的挟制与逼迫……在这样的矛盾中,有一群人,他们穿行于市井,不沉于纸醉金迷,不屈于强权贵胄,他们心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于黑暗中点亮烛火,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递光明。他们建立党组织,组织工人运动,掀起革命热潮,殒身不恤。他们留给后人的,绝非一时的物质财富,而是永久发光的精神与信仰。

        平凡荣耀

        这一天,是曹杰父亲故去三周年的忌日。

        “当时辽河老街的保和堂就是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父亲在那里负责送情报。楞严禅寺在当时也是党组织的联络点之一,信件和情报主要送往那里。”提起父亲送情报的故事,56岁的曹杰总觉得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太过平淡无奇,因而在她心中,那些父亲口中提到的传奇过往,就成为了她终生不忘并引以为荣的红色记忆。

        和曹杰一样,在营口,后一代人对于父辈的红色记忆,并未伴随时代的变迁而淡去,

        反而越发绽放光芒。

        红色记忆

        这些红色的记忆,都与一个历史大事件和辽河老街紧紧相连。

        《天津条约》签订后,1861年,辽河渡口正式开埠,鲜为人知的“没沟营”从此成为了万国通商的大码头、远近闻名的“北方小上海”,先后有英、法、美、俄、日等11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辽河老街也随之成为商贾宝地。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西方列强越发躁动的觊觎之心。统治阶级的昏聩、迂腐与西方列强的操控、压迫,为开埠通商这个大事件蒙上了一层愁云惨雾。

        未来不能就此沉寂,民众不能麻木盲从,自己的土地,要自己做主!崛起的使命,要靠全民族完成!

        民魂将醒,民智将启,进步的烛火,将明。

        1927年,在营口的一间不起眼儿的宅院里,中国共产党奉天支部营口小组成立。数理化教员周东郊、码头工人李永海等同志共同参与并见证了营口地区第一支党小组的诞生。

        光明之源

        20世纪20年代,营口太古码头等地的船主对码头工人的剥削日益深重,工人们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尖锐的矛盾使得太古码头等区域成为了党组织重点开辟的宣传活动点。为此,“地下党人”受党组织委派深入码头工厂,乔装改扮成香烟贩子、卖茶水的货郎,与工人们开展广泛而隐秘的接触与交流,掌握码头、工厂的第一手资料。共产党人运用对进步文化的独有见解,在和工人们熟络攀谈的不经意之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传播给越来越多的码头工人,努力发动和组织工人罢工。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认识到抗争才是出路,开始有了斗争的勇气,开始向往进步与光明。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如今,辽河畔民生安泰,人间烟火袅袅飞升……

        (本报有删减) 
来源:营口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1/14 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