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热门关键字:畜牧业 特养 淡水养殖 海水渔业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水之乡旅游指南

黄丫口:“丰”景这边好

营口最东端与海城、岫岩交界处,是远近闻名的国家AAA级景区——黄丫口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一座小山村也因景而闻名。近日,记者来到大石桥市建一镇黄丫口村,穿行村路间,只见这个人均耕地不足6分的村落里,大棚的点点银光渐密,成为旖旎山水中的新“丰”景。

不到两年时间,在对口帮扶单位辽渔集团的示范带动下,建一镇蘑菇大棚数量从近百栋发展到如今的500余栋,“钱”景喜人。“基地年产香菇百万斤,产值200多万元。”说到这里,黄丫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仁平的脸上掩不住笑意。

2016年1月至今,按照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总体安排,辽渔集团对口帮扶建一镇黄丫口村。考虑到黄丫口村自然条件、村民生产经验等因素,工作队因地制宜选择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项目。5年多来,3批扶贫工作队一张蓝图绘到底,累计投入资金135万元,接力深耕食用菌产业,如今辽渔集团产业扶贫基地已建成食用菌大棚69栋、900平方米菌棒加工车间1间、240平方米烘干车间1间和冷库1座,形成了从菌棒培育、食用菌栽培到储藏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上,解决了黄丫口村1500余人次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全村村民增收。

早上5点半,安顿好老伴,黄丫口村的蔡玉坤就和三五姐妹走出了家门。这时,辽渔集团产业扶贫基地第一茬香菇已采摘完毕,等待着6点就“上班打卡”的她们剪根。在深秋的暖阳中,70多岁的蔡玉坤手中剪刀上下翻飞,有3年剪根经验的她做起这项工作得心应手。“一小时剪一筐,挣3块。”她说,“我家是建档立卡户,在政策帮扶下脱了贫、摘了帽。如今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挺知足。”她指了指正在棚里棚外忙活的年轻人说:“年轻人脑瓜快,学了技术在这打工,一小时能挣15元,一天100元不稀挣。家里条件好点儿的还可以自己扣大棚,谁还往外跑?” 如今,这一茬香菇已进入收获尾声,眼瞅着到下个月就要开始做菌棒了。张仁平说,香菇产业一年闲不下来,能带动村民持续增收,长期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余元。

尽管黄丫口村远离城市,香菇市场竞争激烈,但这里的农户对香菇产业发展的前景信心十足。深山里昼夜温差大,正适宜香菇生长,加上近年来基地主动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的沟通合作,严选优良菌种,执行科学的技术流程,并注重对村民开展培训,黄丫口的香菇肉厚、品质上乘,广受欢迎。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香菇行情走低。听说鞍山岫岩收购价高,张仁平傍亮天就载着第一茬“一等菇”翻山越岭开了两个多钟头的车去推销,“把蘑菇往那一撂,收购商就‘勾’来了。”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去年6月23日,协调辽渔集团采购了价值43万余元的农副产品,并举行了长期定点消费扶贫签约仪式。

食用菌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扶贫产业分红资金也水涨船高。目前,仅靠产业分红全村141户贫困户已经可以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更让工作队员高兴的是,在致富产业带动下,村民们逐渐树立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整个黄丫口的扶贫工作呈现出劳动致富为主,产业分红为辅的良好态势。

今年7月张仁平和队员们的驻村工作任期就满了,但是他们舍不得黄丫口村和这里勤劳淳朴的人们,向辽渔集团提出了继续服务的意愿。去年中秋节那天,村里身有残疾的贫困户班允旭一大早就给张仁平打电话,向他表达感谢和节日祝福。“听得我心里暖乎乎的。没白干,他们需要我,还想接着好好干!”张仁平说。

“继续协助村支部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为扶贫工作注入新动力;正研究上香菇脆深加工项目、扩大菌棒生产车间,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大石桥旅游集团签订协议,深入开发黄丫口的绿水青山……”张仁平望向窗外,在那充满期待的眼中,一片美丽的风景正铺展开来……

来源:      责任编辑:       时间:2021/1/5 7:22:00